信息化带动系统化:BIM的中国路径?

发布于:2022-12-28 16:39:17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crefm001  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image.png

(2012)系统化的管理模式诞生于19世纪后期的美国,而且催生了相应的信息化系统(使用纸张、电报等介质的)。这是工业革命到了后期进行转型升级的必然,但是,这都是发达国家的路径。在当今的中国,两者是并行发生的,甚至于,在很多时候,信息化还起到了带动系统化的作用。

在观察BIM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对强烈的对照组:带有系统化管理模式的BIM作业,和还没有系统化管理的BIM作业。

两者的对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同时在中国建筑和设施行业的土地上发生着,有时候就是在同一个工程项目中发生。即使是在完全使用着系统化的设施管理模式(FM)的外企的总部大楼建筑中,其建设过程的诸供应商(多为国内公司)与甲方所使用的管理模式,也经常可谓是天壤之别。

抛开先进的CaBIM软件工具不谈,只看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及其信息化的匹配情况,在有无系统化的情况下,其信息化状况的差距就可以拉开很远的距离,从而使得我们很容易去获得观察特征,比如:电子邮箱、电子审批、内部诸管理职能的电子化状况、核心业务的电子化作业比例等等。这些都是静态的指标。

动态地来看,在过去的几年中,以信息化手段(尤其是CaBIM手段,这是建筑设施行业最为典型的系统化的信息工具)来迫使组织进行系统化的提升的案例明显增多,非常像ERP在十几年前之于制造业的情形。国家也是在90年代后期才最终确定下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策,这才有了后来的工业与信息化部。

如果这个趋势真的就像制造业那样的话,那么,BIM在中国的路径就会很像ERP(不仅是其电子化工具,更是其系统化管理模式)。



【陈光 评注】2012年附评

房地产、工程界的系统化思维正在逐渐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教育模式的问题,导致了大量的摸索是从零件到自行车,这之中暗含了一种假定,即:学生可以自动地将零配件组装成自行车。

(如林同棪《结构概念与体系》中所说,过去的结构专业教学是从构件讲起,这是假定学生学完了所有的构件力学之后就能够自动的组装成为结构体系,而实践证明这是错误的)
我们主张的方法是反过来的:从自行车到零配件。哪怕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的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