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crefm001
昨天苏州BLC论坛上提到了这个题目,但未及展开:做BIM要先立足于当前可以做的一些点上的应用,成功了之后再逐渐扩展。表面上来看这不无道理,许多事物都是一步步做起来的,且几乎所有大事都是由小事情一点点积累而成。但是,这不适用于BIM技术的初期推广。
打一个比方:我们很容易想象如何去"用"一个自行车,很简单,骑上去、跑起来就是。但是我们能否从"用"自行车的一个个零件开始学起骑自行车?我们能否在学习自行车零配件的过程中自动建立起对于整个自行车的全局认知?这个全局认知就是指"骑车"这件事——因为在自行车这个对象中,"骑车"这项功能是整体唯一不同于局部零件的新事物。
这个现象在系统论中称之为"系统的功能突现",即零配件的组合达到系统的程度时,突然出现了新功能,零件的组合(仍然只能称之为一堆零件)跃升为系统(称之为自行车)。毫无疑问BIM是一个系统对象,无论在哪个层面上、角度中去理解,它都需要系统性的认知,相应的则需要系统的去应用。(参考:BIM的系统论)
美籍华裔土木结构大师林同棪在著名的《结构概念与体系》中曾说:我们现在(指1960年代)的结构教学理念是错误的,我们不能指望学生通过一个个构件力学的学习就能自动建立对于整体的结构体系的认知,而应该一开始就从整体开始教学,这是一个连同建筑学和土木结构专业一体化的教育思想。很可惜今日中国的土木结构教育界仍然在这样做,差不多整个土木建筑房地产业界都是这样。这直接导致BIM这种高度整合的系统思想几乎不可能从中国本土诞生,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皆为舶来品,而未来世界的BIM最大的市场却是在中国!
在苏州院的BIM负责人严总送我走的路上,我说:这要求我们不能再以单点BIM应用示人,而要先导入全面的BIM,令所有各方进入新的认知语境,至于最终项目上能够落实哪些单点,这要取决于具体情况。当你只是用单点去跟人家讲的时候,难免会遇到阻碍,最常见的就是拿这一应用与传统做法或可替代做法比较,BIM经常处于没有比较优势的下风,从而失去了一个实践机会。早期已经被实践证实失败了的典型应用点则是:BIM出图。我们将之修订为:在实现BIM生产方式的同时,快速、大量、任意剖切出图,附赠信息模型。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生产习惯的表述方式,言下之意即:设计院不再是卖图纸的了,而是卖设计的。在这种语境下,一切都可能会被改变。
最新文章
政策新闻 | 遵义三城区商品房预售许可公告 (YS第2025002期) 政策新闻 | 泸州市建设工程质量保障中心关于2025年白蚁预防药物采购询价公告 政策新闻 | 关于广东中磊鑫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申请资质情况的公示 政策新闻 | 卡若区摄影短视频复赛:以影像传承红色基因 用镜头记录奋进卡若 政策新闻 | 廊坊市启动“房源超市”金融战略合作 共建住房服务新生态 政策新闻 | 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让住宅变得更有温度 政策新闻 | 黄山区城管局: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大会 政策新闻 | 烟台关于2025年第二十三批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应用认定结果的公告 政策新闻 | 宁夏住建厅厅长沈爱红在石嘴山调研住房城乡建设工作 政策新闻 | 淮北市水务集团“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项目成交结果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