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crefm001
昨天苏州BLC论坛上提到了这个题目,但未及展开:做BIM要先立足于当前可以做的一些点上的应用,成功了之后再逐渐扩展。表面上来看这不无道理,许多事物都是一步步做起来的,且几乎所有大事都是由小事情一点点积累而成。但是,这不适用于BIM技术的初期推广。
打一个比方:我们很容易想象如何去"用"一个自行车,很简单,骑上去、跑起来就是。但是我们能否从"用"自行车的一个个零件开始学起骑自行车?我们能否在学习自行车零配件的过程中自动建立起对于整个自行车的全局认知?这个全局认知就是指"骑车"这件事——因为在自行车这个对象中,"骑车"这项功能是整体唯一不同于局部零件的新事物。
这个现象在系统论中称之为"系统的功能突现",即零配件的组合达到系统的程度时,突然出现了新功能,零件的组合(仍然只能称之为一堆零件)跃升为系统(称之为自行车)。毫无疑问BIM是一个系统对象,无论在哪个层面上、角度中去理解,它都需要系统性的认知,相应的则需要系统的去应用。(参考:BIM的系统论)
美籍华裔土木结构大师林同棪在著名的《结构概念与体系》中曾说:我们现在(指1960年代)的结构教学理念是错误的,我们不能指望学生通过一个个构件力学的学习就能自动建立对于整体的结构体系的认知,而应该一开始就从整体开始教学,这是一个连同建筑学和土木结构专业一体化的教育思想。很可惜今日中国的土木结构教育界仍然在这样做,差不多整个土木建筑房地产业界都是这样。这直接导致BIM这种高度整合的系统思想几乎不可能从中国本土诞生,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皆为舶来品,而未来世界的BIM最大的市场却是在中国!
在苏州院的BIM负责人严总送我走的路上,我说:这要求我们不能再以单点BIM应用示人,而要先导入全面的BIM,令所有各方进入新的认知语境,至于最终项目上能够落实哪些单点,这要取决于具体情况。当你只是用单点去跟人家讲的时候,难免会遇到阻碍,最常见的就是拿这一应用与传统做法或可替代做法比较,BIM经常处于没有比较优势的下风,从而失去了一个实践机会。早期已经被实践证实失败了的典型应用点则是:BIM出图。我们将之修订为:在实现BIM生产方式的同时,快速、大量、任意剖切出图,附赠信息模型。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生产习惯的表述方式,言下之意即:设计院不再是卖图纸的了,而是卖设计的。在这种语境下,一切都可能会被改变。
最新文章
政策新闻 | 九江市住保中心持续筑牢维修资金使用项目造价监管防线 政策新闻 | 边坝县举办“红色昌都·振兴奋进”系列比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政策新闻 | 岳西县住建局圆满完成党总支换届选举工作 政策新闻 | 关于开展宁波市2025年度第三期建筑施工企业“三类人员”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 政策新闻 | 贵州住建厅关于2025年第六批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人员名单的公告 政策新闻 | 沈阳市城乡建设局关于公布第二批资质动态核查陈述或申辩合格企业名单的公告 政策新闻 | 海门区三星镇绣女路东、规划横十二路南侧用地性质为的多层、高层安置房项目就近编入毗邻的“锦汇嘉苑”的地名公示 政策新闻 | (昆明市住建局党组书记讲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政策新闻 | 西双版纳州住建局关于2025年第11批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公示 政策新闻 | 东营关于对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审查意见的公示东建勘设公示(东建勘设公示〔202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