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
光铭研究院以陈光教授为首席研究员,研究BIM行业发展已有十年,观察到无数人和事,结合中国古代孔夫子哲学,提出要提防的但普遍发生的“BIM三忌”。(1500人实名制iBIM全国大通讯录,代表了整个BIM业界)
搞BIM最容易逆袭:上电脑,建模。(BIM:屌丝逆袭的最佳途径)
但是,一旦成功,就容易马上陷入三忌: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
——子曰
(1)德薄而位尊
因BIM研究或建模有功,马上就获得很高的地位,甚或超过传统工程岗位(但就是工资不涨),而一旦发现BIM实际上连图纸的价值都还没有超过时,事情就败露了。
虽然有无数BIM人都期盼着迅速改变自身的地位,但期望值越高,做不到,失望就越大。如此一二轮下来,大家都看明白了,BIM居然沦为人人耻笑。
在基层工作,可以用最简单的两个标准来衡量这个“位”:模型价值有没有超过图纸,工资有没有涨。凡未超过很多者,则切不可谋其位,否则就犯了大忌。
至于在国家行业层面,住建部虽然推行BIM已经好多年了,但是直到最近,才真正设立了与BIM或信息化相关的专业委员会(贺:住建部绿色建造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这是第一次国家层面上的“位尊”定义,其下皆无。
(2)知小而谋大
BIM从业人员相较于传统工程岗位来说,普遍偏低,有大量建模员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设计或施工业务,就开始建模立功了。
工程行业还是靠经验吃饭的,没有足够的工程经验积累,你连最基本的工程判断力都没有,听风就是雨,就只能随时准备忽悠与反忽悠。
真正能够发挥出BIM工具力量的都要十年八年的工程经验的,而一旦达到这个经验值的,通常就不会干BIM了。而国内数十万BIM从业人员的平价工龄就只有两三年而已,还主要是电脑上建模的工作经验。
知道的越多,就越清楚各种情况最终的结局,所以老法师一眼就看穿了一个没有用的模型最终会如何被人耻笑。于是,知道越多,就越不轻易妄想什么巨大的时代突破。
我一直都很怀疑:为什么有那么多年纪轻轻连工地都还没有去过的建模员,就可以豪情万丈的说BIM是划时代的革命技术。虽然基于经验也并不一定能够判断出来这种未来,但没有经验的,则完全是妄言——果真是知道的越少,胆子越大吗?
如何判断自己知道的多还是少?很简单,当你知道的足够多的时候,就不敢想BIM这件事了。学工程专业也如此,当你经验足够时,就不再担心自己不懂行了。
当然,搞BIM到底还是得要一点勇气啊,也不完全是无知者无畏,而是要有一点不满意于落后生产方式、追求先进的劲头。所谓:BIM:不破不立
(3)力小而任重
所有把单位或客户领导胃口吊起来的情况,都会被领导赋予重任,而当前建模员力量普遍薄弱,完全不可与同等工龄的工程师相比,所以必败。
早期当建模员工龄只在0.5年的时代(2010年BIM沙龙上的提问:BIM何时能实现?),有领导很聪明,觉得反正要试一下,那就让力气最小的实习生技术员去试一下呗,回报假如不大、成本也不高嘛。
所以就极少见到设计院施工单位拿总工室去搞BIM的,也没有开发商把BIM力量设在核心部门的。所以国内BIM真的是发迹于偏隅之地,而爆发于无所顾忌,最终全部沦陷于孔子三忌。
判断能够承担重任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派了最有水平的技术人员去做BIM。
至于那些看透了BIM的高手,由于吃定了结局,所以随便做一下就行了(任务不重),于是派了普通建模员出战,此种情况实际上是卸掉了重任,因而也就不属于本忌。
小结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找我咨询要不要去做BIM,原因各异,我的建议都是:多加学习,小心从事。今天则以这三忌来警示。
最新文章
政策新闻 | 九江市质安站积极参与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系列活动 政策新闻 | 淄博市住建局2025年“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结果公示(1-6月) 政策新闻 | 青海省住建厅关于第二批青海省施工图审查机构名录的公示 政策新闻 | 静安区旧区改造和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捷报频传 政策新闻 | 淮北市城建处组织开展2025年安全生产月燃气行业安全培训会 政策新闻 | 临沂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场推进会举行 政策新闻 | 上饶市住建局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共绘绿色住建新篇章 政策新闻 | 九江市住保中心持续筑牢维修资金使用项目造价监管防线 政策新闻 | 边坝县举办“红色昌都·振兴奋进”系列比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政策新闻 | 岳西县住建局圆满完成党总支换届选举工作